汽车人才网,提供最新汽车人才信息,致力于做汽车人才网第一品牌。
咨询热线:4006683633 ·俊才招聘网 · 设为首页 ·加入收藏
新程新能源汽车(广州)有限公司 广州市华硕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
我国汽车产业积弱成因再析
作者:xqy 来源:互联网 阅读次数:8325次 发布日期:2012年3月01日

  本文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积弱成因再析,有利于彻底弄清根源,以解析奋斗几十年,至今仍作为“幼稚工业”而加以保护的疑团,为今后发展提供启迪。
  
  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,已勿庸置疑。但奋斗了几十年,至今仍作为“幼稚工业”而加以保护,值得深思。也希望弄清根源,为今后发展提供启迪。乘全球经济萧条时机,调整思路,拉动内需,引导爆发,不失为亡羊补牢之良策。
  
  日本60年代产业起飞,20年后的1980年,产量突破千万辆大关,出口占50%。韩国70年代起步,25年后的1994年,产销量突破229万辆,出口30%以上。我国自1953年起步,改革开放以来也有20年,但去年产销仅206万辆,出口屈指可数。如今还要引进韩国现代、大宇的产品和技术。
  
  结构调整实施十多年,厂家减少不多,单厂规模提高不大,能与进口车相竞争的车型很少,自主开发步履维艰,汽车出口寥寥无几。就是与其他产业相比,发展速度也大为逊色。时至今日,人们要问,病根是否完全搞清?笔者认为,我国汽车产业的积弱是个综合症,主要原因有五方面:
  
  一、无聊纷争,延误战机
  
  在我国,汽车工业是个长期不得志的行业。围绕要不要发展轿车,要不要进入家庭,是不是奢侈品等问题,争论喋喋不休。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7年,党的十二大初次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之一,1992年党的十三大又再次重申。但是,围绕汽车工业的发展,争论始终没有间歇。
  
  建筑界认为必须“先有房再买车”,汽车工业不能列为“支柱产业”;交通业界认为“公共交通可以取代私人汽车”,“修好路再造车”;石油界认为“炼好油再卖车”;财神爷说“老百姓穷,买不起车”,相关工业认为“我还没上去,你慢慢来”。众说纷纭,干扰了领导的决策和政策制订。事情虽已过去,但愿历史不要重演,时间折腾不起啊!
  
  君不见“大路朝天,各走半边”。哪一个发达国家的发展不是几足鼎立,将汽车作为优先发展,何况泱泱中国。就是日本丰田一个集团的主业,不但有年产数百万辆的汽车,还有规模庞大的建筑业。君不见960万方公里国土,如果没有私人汽车,只靠公共交通的局面可能吗?如果这样,投资将是何等代价?大城市建了,小城市咱办?广大农村咱办?私车能做到门对门服务,公共交通做得到吗?君不见公务族、上班族、商务族等车、转车的时耗,怎么能体现“时间是效率,时间是金钱”的社会节奏?小业主和农民肩扛背驮式的落后生产力何时才能解放?自行车的落后节奏如何能赶超汽车强国的旋律?君不见凡是优先发展汽车的国家都成了世界强国,凡是世界强国都是优先发展汽车……
  
  二、市场梗阻,源在购车、用车成本和服务
  
  面对经济发展的市场,谁不梦想有辆车。买得起买不起,这是个相对概念。美国普及“T型车”,德国普及“甲壳虫”,日本普及“国民车”,也都处在经济发展初期,人民贫穷的时代。而政府因势利导,创造了汽车产业起飞奇迹。我国农用车的崛起,一方面说明市场在召唤,人民在呐喊;同时又说明人民尚不富裕,廉价才是原则。而我们却用高于国外几倍的购车、用车成本回报人民,严重挫伤了人们的购车热情。主要表现为:
  
  1、车价太高,私人买不起。在高关税,低配额保护下,国产车攀比进口车,价格居高不下。国产轿车售价长期高出国外1~2倍,目前仍有30~50%。
  
  2、高价格形成高税基、高费基,税率偏大。赋税随车价水涨船高,用户纳税倍增。增值税,国产件17%;营业税,3~8%;所得税,15~33%;购置费10%;还有技术引进费和进口件形成的增值税17%,关税20~80%,以及海运、保险、手续费等;车控牌照费,最高达到23万元/辆,目前降至1万多元。与国外几十美元相比,等于在搞产业自杀。为了眼前利益,而牺牲一个产业的前途和全局利益,岂非得不丧失!
  
  3、购买、使用过程杂费丛生,诸如:养路费、通行费,排污费,每月250元,全年3000元;保险费,每年3000~5000元;停车费:家属区固定停车每年1800~3600元,出外停车10元/次(停车场10元/时);日常开支的汽油、维修、保养费也是不小的一笔费用;汽车驾驶培训费5000元;其他如路桥费、车船税、年检、审照、办证、上牌、一条龙服务费,一些地方还要挂提城市增容、征兵、计划生育费等等。
  
  一面是背不清的开支项目,一面是车价翻倍及其带来水涨船高的翻倍费用。车主一次性购车成本和日常用车费用均高出国外1~2倍。国外是高收入低支出,国内是低收入高支出,谁替他们统盘计算过这笔支出帐和支付能力?如果考虑购房,年收入低于8万元的家庭都难以承担,但这种家庭有多少?还有购车、用车、维修、贷款过程的复杂程序和手续,无不令人头痛。这就是人们得出的“就是买得起,也用不起”的结论。我们为什么不能借用发达国家汽车导入期的宏观调控措施?
  
  三、条块体制下的政府管理和项目审批方式是行业散、乱、差的根源
  
  1、政府条块管理体制和投资、合资项目的审批方式导致产业组织混乱
  
  汽车,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产品,除了其使用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外,其本身可以化整为零,形成成百上千个品种,如:按车种大类可分为:轿、客、货、MPV、SUV、运动车和千差万别的专用车;每类车按大小又可分为:微型、轻型、中型、大型、超大型;每种车按档次又可分为:低档、中低档、中档、高档、豪华档;每种车按能源又可分为:汽油、柴油、代用燃料和电动车;每种车按工艺分为:整车制造、底盘制造和整车改装;按机种、机位和驱动形式分为:电喷、化油器;前置、后置;纵置、横置;二驱、四驱、六驱等。
  
  这种按算术级数的分类和按几何级数形成的车种,可以将汽车行业分拆为成百上千个品种。一方面给项目审批,领导决策带来难度;同时也给条块分割下的企业和基层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(“发展机遇”)。“目录管理”制度一方面加剧了长官意志和随意性,一方面固化了落后企业和落后品种的存在。“雨后春笋”的整车厂和改装车厂就是这样出来的。它使行业组织和企业规模彻底分化瓦解,形成“大分散格局下的小垄断”局面,既无规模,又无竞争,产权分散,各自为政。为此,本人多次在撰写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时,多次建议国家设计一个“寡头垄断竞争”环境,“放开老虎,圈住猴子”,撤销“三大集团”产品分工,鼓励“三大集团”全系列竞争。国家只审查“三大集团”规划方向,集团自行审批项目。而其他企业的整车发展项目应通过全行业竞标,以培育“寡头垄断竞争”局面。
  
  2、各省市、地、县为了发展地方经济,显示政绩,在保护政策的高利润驱动下,利用国家管理和项目审批制度的缺陷,违背市场规律,无视国家“三令五申”,盲目建设,重复投资,形成了成百上千的整车、改装车厂点。各地方互相争资源,抢市场,设壁垒,乱收费,无序竞争,大行地方保护主义,形成了散、乱、差的产业格局,为结构调整埋下伏笔,代价可谓沉重。
  
  3、现行政府体制缺乏适应支柱产业形成的超常规发展的组织机能
  
  培植支柱产业也好,培植支柱企业(大集团)也好,都是一种超常规要求,需要有超常规的组织保证。
  
  汽车工业发展涉及到从中央到地方,以及政府的各职能部门,如体改委、计经委、外经贸、科委、税务、财政、海关、公安、军工、农委等职能部门,还涉及交通、能源、钢铁、机械、电子、化工、纺织等很多配套产业,是一个超大型的社会系统工程。要实现超常规发展,仅仅依靠常规机构,如计委、经委的汽车处已经力不从心,建议在国家经委设立一个机动的“策划推进汽车支柱产业项目小组”,挂靠在汽车处,施以特权,拥有直通经委领导和国务院的非常通道,以利于产业策划、组织贯彻和协调支柱产业的形成,待支柱产业正常运作后撤销。
  
  四、行业管理机构的定位和功能脱档
  
  1、政府部门改制形成的行管部门与大企业集团“两张皮”,起不到行业管理作用。现有的行会机构定位,表面上失去政府管理职能,因缺乏大集团操纵,实际上仍从属于政府,凌驾于企业之上;国家对企业放权,尤其是赋予大集团自主规划和项目审批权后,行会管不了企业,解决不了企业问题,企业也不找行会。行会游离于企业之外,行使不了行业规划和管理职能;行会脱离政府后,失去经费来源,出于生存目的,成为变相的营利性组织,偏离行业管理轨道。
  
  国际上的行业商会是以企业为基础,实际是受大集团共同操纵的协商指导性理事机构,同时充当政府的助手作用。商会深入企业群体,同时又超脱于单个企业,类似“联合国”组织的运作模式。它通过制订行业商会章程来运作,根据商会章程和会议的决议办事。本质上以大集团利益为基点,为全行业发展服务;并按照商会授权的职责同政府和各企业沟通联系,配合贯彻政府的方针政策,协调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政府的关系。主要负责行业战略规划、标准(草案)的制订;行业基础资料;市场预测;技术情报;信息交流和商会决议的监督贯彻等,经费由企业承担。
  
  2、汽车行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配套政策值得研究
  
  国家出台的“汽车工业产业政策”给汽车工业打了一支强心针,但需要修改完善,同时它替代不了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案和发展思路。从实际情况看,行业缺乏全球战略思路和国际竞争观念,在规划和具体操作上定位太低,例如在“替代进口”、“产品分工”、“目录管理”的管理思路下,前些年上下左右只盯住国内市场,结果引进的都是落后产品和技术。企业追求短期利益,轻视技术开发,忽视了产品出口,忽视采用欧美汽车产业和产品标准和建设,不敢建立进军美欧市场的战略,因而产品出口困难,行业水平始终上不去。进口替代只解决眼前利益,不解决长远问题。相反,日本、韩国采取的是“出口导向”的国际竞争战略,不但推动了产业崛起,出口创汇俱增,同时也解决了替代进口问题。
  
  3、缺乏独立自主的产业管理标准,产业发展陷于被动地位
  
  我国汽车产业从思路、观念和实践仅停留在纯技术标准的水平上,而且就技术标准也并不系统完善,水准不高。这是目前我国社会“重硬轻软”的通病。八十年代,全国掀起过“TQC”的热潮,方向是对的,但没有抓住灵魂。国外五、六十年代推行TQC,是从规范社会和企业管理角度抓质量保证,除重视型式认证的技术标准外,其重点是建立行业管理标准和企业管理标准,即ISO9000、QS9000、VDA6.0等等,推行体系认证。这些管理标准要求人们摆脱传统的“长官意志”、“一个师傅一个法”、“一个企业一个样”的管理模式,按照社会统一的标准开发、采购、生产和销售产品,并进行监控评价。学生在校学习时就可以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。人们拥有统一的标准工作,社会活动的档次、标准提高了,不但保证了产品设计过程、研制过程、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的质量;也使社会管理、区分真伪、考核评判有了统一的标准;有利于建立品牌效应;同时也就成为保护本国资源,抵御进口的贸易壁垒。
  
  五、企业经营管理水准低下,缺乏国际竞争实力
  
  1、与国外相比,我国三大企业集团无论从资产规模、产销量、销售额、创利角度都显得十分弱小,不容说与通用、福特、大众、丰田集团相比,就是与韩国现代、大宇集团相比,虽然他们曾经历了金融危机挫折,但我国三大集团产销量及出口之和还没有他们一个集团数量大。
  
  2、缺乏一批真正能够驾驭现代企业集团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家队伍。我国由于缺乏对系统论、信息论、控制论“三论”的普及教育,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普遍缺乏系统的哲学观念。企业从领导意识、教育、用人、实践历来只重视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,轻视综合管理、战略管理和综合人才的培养和使用。较多企业的决策层、管理层普遍缺乏全球经营理念、国际竞争意识和战略管理思路;难以建立战略管理的体制职能,缺乏战略管理人才;不重视全球信息网络建设;企业管理制度和标准落后,缺乏全球经营和国际竞争的运作规范。
  
  3、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薄弱。初始引进产品水平落后,消化吸收和创新机制差,不断重复引进;新品定位只瞄准国内市场,缺乏国际竞争水准;技术开发投入力度不足;汽车开发试验(整车试验、零部件试验、工艺试验、基础试验实验室和试车场)、试制和模具开发等硬件手段不完善,水平落后;缺乏应用于整车、零部件和模具设计、生产、测试和管理的软件开发能力;缺乏能操纵整车全盘开发的资深专家和软件应用的专家队伍;社会先进专机、新型原材料、能源的开发和生产滞后。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,企业难以真正独立走出自主开发的困境。
  
  4、企业体制不适应全球化社会大协作生产力的发展
  
  什么样的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相匹配。全球化的生产力需要全球化的企业体制相适应。传统的企业体制是一种小生产的管理方式,不适应现代大生产的发展。现代生产管理方式是面向全球竞争的企业集团化生产,这是当今社会的生产管理特点,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。西方国家二十世纪初掀起集团化浪潮,直到六十年代形成较成熟的集团管理体制,之后仍处于不停的完善之中。我国目前集团体制和运作水平至多相当于发达国家40~50年代水平。本人九十年代初以来,陆续发表了《企业集团是深化改革的牛鼻子》、《培植支柱企业应作为一项国策》和《抓住火车头、牵住牛鼻子》等文章,意在建议领导以围绕培植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为核心,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。企业集团成熟之日,便是中华民族全面强盛之时。
  
  5、企业管理方法落后,管理效率、生产效率低下
  
  国外企业普遍应用的战略管理、滚动计划、系统管理、项目管理、可行性研究、管理会计、绩效评价、招投标、精益生产、敏捷生产以及价值分析、目标成本、现金流量分析和平台战略、系统开发、平准化生产、模块供货等等大量的生产经营管理方法。我国除一些跨国公司广泛应用外,国内企业没有全面推广,或者只是形式主义应用,更没有提升为系统的管理标准,加上企业机构臃肿,冗员太多,生产管理效率很低。

(信息收集:汽车人才网
相关资讯
Copyright© 2000-2011. Goodjob.cn® All rights reserved. 汽车人才网® 版权所有
本网所有资讯内容、汽车信息,未经书面同意,不得转载。
经营许可证编号: 粤B2-20050466